News 最新消息
2021.02.19
海底噪音污染創新高!科學家:馬上行動,可以逆轉
資料來源: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8429
 

海洋的吵鬧,比你想得更巨大,海洋的噪音污染,跟其他工業污染一樣嚴重。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人們想像中的海洋,通常是一片巨大的沉默。事實上,健康的海底世界更像是交響樂團:鯨魚發出高頻率的聲音彼此溝通,海洋哺乳類也時不時會清清嗓子,而魚類跟海洋無脊椎動物,都會發出固定的頻率來吸引交配對象、或者嚇跑捕食者。

然而過去幾百年間,人類徹底改變了海底的聲音。

運輸船舶繁忙地來來往往,工業捕魚、沿海建設、地震探測、石油鑽探、海底採礦、聲納導航的引進、海上戰爭等…都導致海底處處是噪音,但卻沒有像其他汙染一樣引起大眾關注。

2月初,《科學》期刊刊登了一篇名為《人類世紀的海洋聲音景觀》(The Soundscape of the Anthropocene Ocean)的論文,證實噪音汙染對海洋造成的危害,與其他工業污染一樣嚴重。

海洋噪音,破壞可逆轉

幸好,和塑膠汙染或廢棄物汙染不同,聲音汙染的解方很容易執行,破壞也可以逆轉。

該論文的主作者,沙烏地阿拉伯阿布都拉國王科技大學 (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杜阿特教授 (Carlos M. Duarte)表示,論文中不僅顯示了海洋噪音汙染問題,還進一步提出實用的解決方案,希望這份報告可以獲得各國執政者的注意,花心思修訂相關政策。

英國艾希特大學 (University of Exeter)的海洋生物學專家湯普森 (Kirsten Thompson)認為這份報告來得正是時候,「該研究團隊用各種數據簡潔有力地指出海洋噪音已創新高,對不同物種產生巨大影響的事實。」

壓倒性的證據顯示,人為噪音對海洋生態帶來極端負面的結果,不但會破壞海洋動植物的行為、生理狀態、繁殖能力,甚至導致海洋生物死亡。

論文指出,許多海洋生物使用聲音來辨識和探索周遭環境,這使得海洋聲景 (ocean soundscape)成為海洋環境中最重要的一環,但卻未受到應得的重視。

為了更具體展現海洋噪音的問題,該論文的共同作者之一,多媒體藝術家溫德倫 (Jana Winderen)製作了一份海洋聲景的錄音,從健康的海洋聲景轉換為充滿人為噪音的版本,一聽就能辨識出差異。

論文中寫道,在過去50年間,僅僅「船運」這一項元素就讓主要運輸路線的低頻噪音增加了32倍,也讓許多海洋動物遠離重要的繁殖地和覓食地點。不只是船運,連橋梁或沿海機場的地面交通,都會製造持續的小噪音,而這些噪音可以穿透到水面下,干擾動植物生態。

噪音破壞海洋生物多樣性

用於加深港口以及獲得海底礦物的清淤技術 (dredging technology)則會製造低頻率,但可以傳得很遠的噪音,影響範圍超乎想像。炸魚捕撈 (dynamite fishing)目前仍是東南亞和非洲沿海地區的爆破噪音來源;而在北海地區,二次大戰投放到海底的未爆彈直到今日都還在有控制的引爆,七十年來一直是主要的海底噪音來源。

杜阿特指出,海底下的雜音愈來愈大,動物們不得已只好被迫遷徙,但是安靜的地點卻愈來愈稀有。

「沒有了食物跟繁殖地,後代數量愈來愈少,這也破壞了海洋生物多樣性,」例如2002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當英屬哥倫比亞一處鮭魚養殖場為了防止海豹捕食鮭魚,而裝上聲音干擾設備後,附近的虎鯨數量突然顯著下降,直到設備被拆除,才又恢復正常。

甚至連遠離塵囂的極地也不再是避難所。

全球暖化造成冰山大量融化,讓原本不受打擾的極地地區門戶大開,各種船運交通跟礦物探勘隨之展開,噪音汙染也開始全面入侵原本狀態良好的極地,海洋生物已經無處可逃。

不過海洋噪音汙染是可以解決的,而且與全球暖化或化學汙染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改變不同,海洋噪音一旦消失,逆轉幾乎是即時的。

疫情讓海洋恢復寧靜

在2020年4月進行的海洋生態調查中,當時全球60%的人口因為疫情都處在封鎖之下,而海洋噪音下降了整整20%。

論文最後提到了海洋運輸和建築技術的進步,也可以降低海洋噪音。風力發電船、降噪螺旋槳、浮體式離岸風力發電機 (floating wind turbine)等等,都可以是減少噪音的解決方案。

杜阿特說,制定監管海洋噪音的標準是必要的,「我們為汽車跟卡車設置了噪音標準,為什麼不能為船舶也訂定噪音標準呢?」

海洋噪音的影響較容易去除或減輕,而一旦減輕了噪音汙染,就可以讓海洋生物面對其他(比較難去除的)人為壓力來源時,更輕鬆一些。

(資料來源:TIMEThe New York TimesBBCScience

(責任編輯:陳竫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