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最新消息
2022.05.09
氣候變遷因應法審查在即 買碳權、儲碳匯,還能如何直球對決淨零轉型?
氣候變遷因應法審查在即 買碳權、儲碳匯,還能如何直球對決淨零轉型?

決勝淨零轉型。

Pexels

5月11日,橫跨立法院六大委員會的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經濟、財政、內政、交通、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聯席會,將首度審查「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有包括行政院版在內的20個版本將併案處理,宣告台灣淨零轉型的氣候法治工作正式展開。除了2050淨零目標入法,修法探討還應該注意些什麼?

去年(2021)的世界地球日,蔡英文總統宣示台灣加入2050淨零排放行列;同年7月,歐盟因應淨零宣布將實施碳邊境交易制度(CBAM)。一時間「淨零排放」成了產業熱門關鍵字,減碳議題躍升為國際經濟貿易議題。

過去一年,突破許多政治藩籬,從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法啟動到2022年金管會頒布新政,要求上市櫃企業依據合併財務報表邊界完成溫室氣體盤查與查證;3月底國發會發布台灣淨零轉型路徑、推出4大策略與12大戰略行動,這些從產業到全民生活的淨零運動,讓2022堪稱是與淨零直球對決的元年。不再只是關燈一小時、茹素或不吃牛肉,企業所有關鍵低碳轉型行動都必須在2022年展開。

低碳轉型四部曲:短期減量、中期設定目標、長期投資與低碳轉型、遠期抵減

企業針對淨零排放的詢問度居高不下,常常有人問該從何做起?在這分享簡單的概念:可試想要減重,首先必須知道自己的體重與體脂,如同企業要淨零,第一件事就是進行組織碳盤查,唯有從碳盤查著手才能盤點公司排放的狀態(體重)與熱點(體脂)。

目前金管會只規範企業盤查溫室氣體範疇一與範疇二,但國際風向已改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3月提出法規草案,要求上市公司於財報揭露氣候相關財務影響資訊,目的在於揭露與氣候有關的事件(如極端氣候)、以及過渡階段對合併財務報表的影響。

此外,大型企業將需揭露範疇三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此意即將全球共同承擔淨零目標,當作團體減重的概念;除了自己減重以外,還要拉越多人一起減重更好、更有效果。

SBT:2030先減半,2050才能淨零

量體重後,接下來就是要設定減重目標了。以當前淨零目標來說,2050年已是全球共識,但中期目標呢?

在台灣,許多KPMG輔導的標竿企業都已導入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cience-Based Target, SBT),應用該方法學以達成控制全球暖化至1.5°C為目標,建立可實踐的路徑(從何處減)以及降低逐年排放量(要減多少)。

SBT在2021年公布定義十分嚴格的淨零標準,要求企業必須於範疇1、2、3達成溫室氣體淨零排放,減排目標包含母、子公司,且必須在2030年前達到溫室氣體排放減半,2050年才能達成淨零排放。若以SBT的淨零目標對照台灣淨零排放路徑的中期目標,台灣確實還有許多可更加積極減碳的空間,我們也期待台灣在地標竿企業率先通過SBT的淨零目標。

台灣淨零路徑政策上兩大基礎為科技研發與氣候法制,這場淨零的產業低碳轉型活動,科技成為重要的關鍵。

綠能獨角獸即將崛起?

依據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2021年的報告,2030年前減碳來自企業己身抵減與採用市場上的技術,2030年至2050年間的減碳則將來自現在還在原型的前瞻技術。所以,我們能夠預期,市場上將有如同特斯拉的綠能獨角獸崛起。

淨零遠期,溫室氣體也可透過自然碳匯抵減。圖片來源/unsplash

企業的低碳轉型,實質面如:投資高效能設備、IT基礎設施汰換,高能效、雲端機房的啟用等,都具有減碳效益。以科技業為首的台灣,若能就數位科技運用、效能提升,並於循環經濟、負碳技術、碳捕捉、封存技術等多加努力,將使台灣科技業有望成為世界低碳解決方案的供應者,並且如同淨零路徑所描繪,創造更多綠色就業的機會。

在淨零遠期,針對最後不可消滅的溫室氣體,可透過自然碳匯及購買碳權抵減;繼國發會發布路徑圖後,掌管自然碳匯的農委會也宣布接軌目標,將透過農業的森林、土壤、海洋三個環境系統吸儲碳匯,研擬相關配套措施,吸引農漁民投入,並且同步與環保署商議簡化國內碳匯計算方式,對於整體的低碳轉型將有所助益。

投資我們的星球 直球對決碳額度世代正義問題

國際能源總署2月發布報告指出,在2050年淨零目標不變下,從1950年至2020年隨著時間的推移,各世代可被允許排放的碳額度正在急遽下滑。換言之,從2020年出生的新世代人均碳額度僅有34噸,相較戰後嬰兒潮1950年代可擁有人均350噸的碳額度差距逾十倍。國際能源總署依照淨零情境中,1950年代至2020年代,劃分全球不同世代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額度。圖片來源/國際能源總署

由此可知,淨零排放與產業的低碳轉型,除了為了永續、避免後代不被極端氣候侵襲、需要遷徙與擔憂糧食安全和居家性命等,也是世代正義問題。

目前掌握權位資源、趕上世界變局的嬰兒潮世代(1946-1964)可積極推動轉型;1980年後的千禧世代(1980-2000)除了是目前社會中堅,也將是實踐並親睹邁向2050年淨零碳挑戰的黃金轉折先鋒。

淨零行動十分急迫,我們可以讓下一代重新回復大自然,與打造一個健康環境的時間只剩不到10年,遠比我們想像中還來的短。期許我們以更大膽的行動、廣泛地創新、公平正義的實踐,並建構一個為永續地球而起的合作夥伴關係,除了人人有責,更要人人當責,共同為淨零轉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