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published 新聞刊登
2022.02.07
翻過一座山的學習 啟發未來教育家

圖:坐落於中央山脈兩側的暨南國際大學與東華大學,因應區域特質,兩校積極投入在地實踐的課程學習,深耕鄉村教育、自然資源與弱勢照護等社會實踐及大學人才培育。(東華大學社會參與中心提供)

暨大與東華合作「教育行腳」 走進臺東孩子的書屋及花蓮五味屋等 體驗社會實踐
記者葉文杰/報導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院與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參與中心合作設計「教育行腳」為學士班專業課程,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為核心,帶領大一新生以行腳的方式,走進臺東孩子的書屋、花蓮五味屋與七星潭洄遊吧。置身於不同教育場域,透過專業工作者講座、參與式活動等多元學習模式,瞭解教育無所不在,在各種教學現場的實踐、責任和關懷。今年為第二屆舉辦,原預定於去年九月進行,因颱風與疫情影響延至今年一、二月間,兩校同學懷抱期待已久的心,展開此次學習旅程。
書屋「食自耕、屋自造」
繞過中央山脈在油菜花田旁漫天紛飛的粉白蝶圍繞下,暨南大學的同學們抵達花東首站「孩子的書屋」,瞭解書屋如何以「食自耕、屋自造、經自濟、政自治」的方式栽培孩子。透過單車環島、獨木舟環島、登山與戶外探索的方式設計出挑戰路線和獎勵機制,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意志力、思考力與判斷力。並藉由讓大學生們實際體驗如何將花東的特色食材融入飲食教育,以「聽、嗅、觸、味、視」的五感聯想勾起過往的生活印象及情感,進而描繪自身的生命經驗,以達到認識自我的目標,也透過小組分享建立夥伴連結與團隊關係。
五味屋與孩子共作彼此為師
在進入豐田五味屋進行物資開箱學習之前,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顧瑜君教授為同學們進行分享,以看見及接應孩子的生命處境為核心,將教育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由生活發展多元的學習模式,並串連不同的資源網絡,從中與孩子共作彼此為師。進而在物資開箱的體驗中,理解生活學習的系統如何被建構實踐,並反思物資過剩與浪費的社會現象。
學習海洋保育與食魚教育
來到花蓮七星潭洄遊吧,學習海洋保育與食魚教育的運用。小鳳姐以現場海面觀察、教具模型呈現並結合地理科學知識,介紹七星潭如何運用定置漁網捕魚。透過食魚以及魚類實體接觸,讓學生認識盤子裡的魚是誰、從何而來、特徵以及生長環境、食用建議的分級,以傳達海洋資源的利用及海洋環境保育,透過大眾有意識的選擇達到相互平衡與永續發展的理念。同學們身體力行以淨灘回饋海洋,共撿拾二十多公斤浮球、寶特瓶等海洋廢棄物,反思如何將垃圾減量落實於日常生活。
坐落於中央山脈兩側的暨南國際大學與東華大學,因應區域特質,兩校積極投入在地實踐的課程推動,深耕鄉村教育、自然資源與弱勢照護等社會實踐及大學人才培育。透過跨校學習,行腳駐足花東教育組織,看見如何以學習者為中心,運用在地資源,發展多元教育模組,開拓大學生對於未來鄉村孩子陪伴與教育的視野,從中發展適合在地且獨特的教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