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中式的牛肉麵,或是西式的牛排,牛肉都是很多人割捨不下的美食。不過你可能聽說過,牛肉的碳排量非常高,愛護地球的你或許因此糾結過。如果這時候,市場推出零碳牛肉,你會買單嗎?
事實上,零碳排或碳中和的牛肉消費趨勢正興起,國內業者也已引經引入。但是,這些牛肉如何做到零碳排呢?而台灣消費者是否買單?這一紙標籤背後的故事或許會影響你的選擇。
零碳牛肉市場興起
根據2018年氣候科學家分析,在40種常見食物中,牛肉的碳排高居第一。以每公克蛋白質為基準,牛肉所產生的碳排是雞肉的9倍、豬肉的6.5倍,更是黃豆的25倍。
順應零碳市場,南美的烏拉圭在2021年底推出首批經LSQA認證機構審查的碳中和牛肉,並於今年1月銷往瑞士。紐西蘭最大肉品公司銀蕨牧場(Silver Fern Farms)今(2022)年3月在美國推出的「自然淨零碳排安格斯牛肉」(Net Carbon Zero by Nature Angus beef),已經獲得紐西蘭農業科學機構及美國農業部的認證。
澳洲最大畜牛公司— —北澳洲牧業(NAPCo)在2019年4月推出牛肉品牌Five Founders Beef,成為澳洲政府第一款認證的碳中和牛肉。澳洲的超市龍頭高士(Coles)也在今年4月推出第一個碳中和牛肉品牌,並通過澳洲政府所制定的碳中和認證。剛開始只在澳洲的維多利亞州販賣,預計用一年時間推廣到全澳洲。
這股淨零趨勢也燒入台灣,國內業者湯瑪仕肉舖從2021年開始販售碳中和牛肉,目前已經是常態性商品。
關鍵疑問:它們如何抵銷碳排?
牛隻在消化食物的過程中會排出大量甲烷,甲烷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溫室氣體。不過,根據《WIRED》,還是有些方法能減少牛隻的甲烷排放,飼料添加物是解方之一。多養一些換肉率高的牛隻也有助減少碳排。這些牛隻能更有效率地將飼料轉換為體重,換算下來,每公克牛肉的碳排就會降低。
此外,將畜牧糞尿等轉作堆肥或作為沼氣發電、減少化學肥料,或是在放牧後的區域種植作物來增加土壤吸存碳的量等,這些做法都有助於降低牛肉的碳排。
不過,牛肉跟多數產品一樣,很難靠自身的改進來做到零碳排。因此,「碳補償」(carbon offset)就成了達成碳中和常見的方法。業者可向其他組織、甚至是國外公司購買他們因減碳而獲得的碳權,藉以抵銷自身難減少的碳排。
有人認為碳補償所買的碳權並非來自公司內部,有花錢買贖罪券之嫌,因此後來又發展出「碳嵌入」(carbon insetting)。差別在它使用的減碳額度(碳權)來自企業內部或供應鏈,例如在廠區多種一片小樹林,或協助供應商減碳等。
根據《BeefCentral》報導,銀蕨牧場就是用碳嵌入來達到淨零碳排牛肉,實際作法包括復育原生灌木、森林、防護林等,可做為動物庇護區、減緩河岸侵蝕等。
高士則與當地農民合作,找出減少碳排的操作方式,例如提高再生能源的比例、改善牛隻的飼養管理效率、透過基因選育增進牛隻健康。雖然高士也採用了碳嵌入,但這種方法還無法做到完全的零碳,因此高士仍需要購買碳權來抵銷肉品加工與運輸過程所產生的碳排。
為高士供應牛肉超過10年的農民里奇(Mark Ritchie)說明,單靠畜牧場的努力,現在還無法達成碳中和,他會持續努力降低牛肉生產過程的碳足跡,未來還有很多挑戰。他認同高士購買碳權來抵銷碳排放的做法。
消費者怎麼說?
一塊牛肉要能被認證為零碳排,背後涉及的方法與機制相當複雜。這張標籤能否讓消費者買單?《BeefCentral》報導了貝恩策略顧問公司(Bain & Co)對亞太地區11個國家、1萬6000名消費者所做的永續性認知調查的結果。
以澳洲來說,有78%的消費者願意以較高的價格購買永續的產品,但因缺乏可信的資訊、各方說法不一,所以他們還在觀望。該調查也顯示,澳洲、新加坡、日本與南韓等成熟消費市場,跟中國、印度、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等快速成長的新興市場相比,後者消費者在購買時會更留意環境與社會問題。
貝恩策略顧問公司的澤納(David Zehner)分析,消費者面對各種不同資訊來源,有時這些內容還相互矛盾,讓他們難以評斷產品是否真正永續,這是一大挑戰。
在台灣的你怎麼看零碳牛肉?
那麼,台灣人對碳中和牛肉的反應如何?湯瑪仕肉舖品牌長曾曼妮告訴《環境資訊中心》,一開始消費者不太願意買單,不只是因為價位稍高,而且店內同仁與顧客對於什麼是碳中和、為什麼需要碳中和、如何達到碳中和,所知都還有限。
至於消費者很在意的口感,曾曼妮說,一般澳洲牛肉品項多為草飼,肉品油花較少、肉質偏有嚼勁,而碳中和牛肉多為穀飼,油花相對稍微豐富、口感較軟嫩,部位選擇也較多,也有部分顧客因此一試成主顧。
曾曼妮表示,為打開碳中和牛肉的市場,湯瑪仕肉舖進行一連串的員工教育訓練,並透過更有感的活動折扣、社群抽獎方式,如活動期間碳中和系列商品的銷售金額全數捐出,響應台灣海岸林植樹計畫等,提高了原本還在觀望、遲遲未下手顧客的購買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