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最新消息
2023.06.29
山林間的實證法則 專訪屏科大吳幸如:原民狩獵有助生物多樣性保育

原住民族狩獵相關法令長期忽視原民傳統文化且脫離現實,2021年大法官釋字803號指出部分違憲。歷經二年的修法與討論,林務局重新修訂的《原住民族狩獵管理辦法》可望於近期公告。長期在高屏部落進行生態調查、協助推動原住民族狩獵自主管理的屏科大森林系助理教授吳幸如接受《環境資訊中心》專訪指出,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看,政府和社會大眾應該要支持原住民族用其傳統方式永續利用自然資源,包含狩獵野生動物和山林採集。

 

 

屏科大森林系助理教授吳幸如用實證研究,說明原住民狩獵有助山林生物多樣性保育。攝影:李育琴

原住民合法利用自然資源是國際主流

「國際間提出要讓原住民合法利用自然資源這件事情,已經成為主流。」吳幸如表示,這不僅是1992年里約地球高峰會後《生物多樣性公約》的主要訴求之一,去年(2022)訂定的《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綱要》更大幅提到原住民族和在地社區參與的重要性,不斷強調「所有締約國進行的各項開發利用必須要讓原住民知情,且尊重原住民用他們原來的方式合法地永續利用自然資源,以達到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目標。」

「這樣的呼籲和論述有其科學依據,受到全球200多個締約國和上萬名科學家的支持,才會成為全球協議。」吳幸如說。

許多國家的案例都說明了,山林自然環境需要原住民進入,以確實做好管理。以近年澳洲發生的野火為例,過去澳洲政府禁止當地原住民歷史悠久的「文化焚燒」,反而造成了2019-2020年間的野火一發不可收拾,許多國家公園的森林焚燒殆盡,摧毀大量珍貴的生物多樣性。這次事件後,澳洲開始思索並逐步讓原住民回到山林,找回其傳統智慧永續利用和管理土地資源。

 

 

去(2022)年底舉辦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屆締約方大會,在加拿大奧諾達加部落(Onondaga Nation)的酋長希爾(Tadodaho Sid Hill)的歡迎下開幕。圖片來源:IISD/ENB

原住民族狩獵自主管理,適合台灣嗎?

然而,「為保育生物多樣性,必須讓原住民回到山林永續利用管理自然資源」這樣的論述是否適合台灣?有何實證可以證明?

吳幸如表示,部分團體和民眾對原住民在山林狩獵的現況不了解,產生許多說法與現實有出入,例如「台灣水鹿越來越少」、「原住民把野生動物都打光了」等等。她認為錯誤認知必須先打破,應以實證資料來驗證相關說法。

林務局自2017年起推動原住民族狩獵自主管理試辦計畫,試辦區域必須同步進行狩獵回報和生態監測。吳幸如指出,整體而言山林的野生動物從直觀上並沒有減少,而根據屏東來義鄉三年的監測資料,狩獵區的野生動物數量也沒有明顯的差異。

來義鄉主要是陷阱獵,獵人多白天進行狩獵,從相機監測紀錄可見,過去三、四年間狩獵區的野生動物行為模式和自然保留區並沒有不同或改變。她進一步說,即使以狩獵的淡、旺季去進行比較,也沒有顯著差異。「這說明了這個區域的狩獵強度不高,沒有高到臨界值。」

狩獵非營利自用是常態 修法納管有必要

在大法官釋憲案中,主要爭議在於應將原住民非營利自用的狩獵納入其傳統文化。釋憲前,相關狩獵管理辦法僅限於祭儀及生命禮俗用途可合法申請狩獵,但吳幸如的研究團隊根據兩個狩獵自主管理試辦區的回報資料分析,獵物作為非營利自用,給自己、家人與部落分享用者,來義鄉和高雄那瑪夏區皆高達92%和95%。顯示法規不合實際現況,凸顯出修法的必要性。

狩獵自用是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吳幸如解釋,凡是原住民族在生活上所用、所需,採集、農作、狩獵就是其文化。原住民為了生活,跟土地長期相處下有一套管理的哲學。這套管理哲學不斷地因時因地滾動修正,其傳統的習慣和傳統知識也會不斷更新進展,想辦法在土地上生存,好讓這個地方的資源可以永續。

「這就是傳統文化,他們的傳統智慧,也是他們的自然資源管理系統。」吳幸如強調,推動狩獵自主管理是試圖給予一個空間,讓原住民可以實踐其傳統管理自然資源的方式。原住民獵人將獵物公開共享是其傳統,將非營利自用納入合法管理,也是杜絕過去不能浮上檯面的黑市交易。

山林盜伐嚴重 更勝野生動物獵捕

在狩獵辦法修法期間,反對者認為開放狩獵自用是野蠻、殘忍,造成野生動物被獵捕的痛苦,現代化社會的台灣不應為了吃肉而狩獵。「超市這麼方便為何不能用買的?」

「受到主流觀點的影響,台灣人對於原住民永續利用山林資源有先天上的排斥,而事實上,部落裡獵人的數量已經越來越少。」吳幸如指出,原住民部落人口流失嚴重,跟著貨幣市場走向都會區,願意留在原鄉的已經非常少。

當原住民離開山林的結果,就是利益團體、財團進到山林且如入無人之境,台灣珍貴的自然資源因此被大量盜伐、盜捕。這是她十多年間在台灣各地山林所看見的現實。

「你今天砍一棵樹,對野生動物造成的負面影響,比打一隻水鹿要嚴重多了。」吳幸如認為,對於原住民狩獵的討論如果一直執著在個體生命的保護,將無法看到大環境的變化,而這個大環境非常需要原住民進入山林做自然資源的管理。

 

 

來義鄉狩獵自主管理計畫,透過狩獵回報和生態監測即時反映獵場的野生動物情況。攝影:李育琴

飛鼠變少了! 部落及時反應 調節狩獵規定

讓原住民參與自主管理,除了可遏止山老鼠對山林資源的破壞,吳幸如指出,在試辦期間還看到更深一層的價值。

過去法規要求原住民狩獵之前必須事先申請,包括獵物的種類和數量。在自主管理制度下,獵人可根據現況去狩獵,也就是原住民所說,「今天有幾隻是上面決定的」,無法事前預測。從科學的角度而言,就是隨機性,當山中某種動物的數量越多,被獵捕的機率和數量就會越多。

三年前,在來義鄉狩獵自主管理會議中,部落獵人發覺山中的飛鼠明顯變少,於是三個部落凝聚共識,規定不獵飛鼠。吳幸如從獵物回報統計數據中可見,飛鼠的數量本來很少,到今年變多了。經過部落二年的約束,山林間的飛鼠數量確實回升。顯示透過狩獵自主管理,部落可即時反應野生動物的數量,自行做狩獵調節,有效管理。

狩獵自主管理 為部落建構平台找回傳統倫理

實際上,隨著部落人口流失,走向都會化,多數人會選擇到平地工作,換取收入。相對的,部落內部原有的生活規範和環境倫理,因無法傳承而流失。傳統部落老人家謹守的狩獵規範和素養,例如不能浪費獵物、不可跨區到別人家狩獵等,在年輕人受商業利益影響下,遭到漠視。

吳幸如說,狩獵自主管理計畫是提供一個空間和平台,讓狩獵在資訊公開、充分溝通下,部落自行訂定部落的規範。在這個過程當中,部落自發地反映問題,讓有想法的耆老出來帶領,也提供舞台,讓他們約束和教導部落年輕人山林倫理,從而把傳統的規範找回來。

吳幸如強調,政府不需要去為原住民找回部落傳統的狩獵文化,而是要提供一個他們可以自由實踐的管理制度,一個讓他們以傳統的方式,合法利用自然資源的管道。

推動狩獵自主管理這樣的平台,讓山林資源的管理可以符合原有的預期,就是使這個地方的生物多樣性可以維繫,且永續。

全台九個試辦區 部落須成立協會參與

目前狩獵自主管理計畫全台有九個試辦區,部落要參與計畫必須成立協會,把地方經營好,凝聚共識,找回部落傳統的倫理。其中來義鄉、鄒族已與林務局簽署合作意向書,等待狩獵辦法修正公告,即可準備與政府簽署共管行政契約。

 

 

屏東縣來義鄉傳統狩獵文化協會凝聚部落共識,參與狩獵自主管理計畫,朝向與政府共管山林資源。攝影:李育琴

然而並非全台所有原住民部落都可以走到這一步,未能凝聚部落且落實自主管理計畫的,就必須回到既有的法令體制,走個人狩獵事前申請申報的管理模式。

在許多公開場合,可見吳幸如站在原住民的角度,一再地呼籲及強調,政府應在尊重原住民權益的前提下,提供原住民族用他們的方式合法利用自然資源。她說,這麼做的動機和方向非常單純,「就是希望保護台灣森林生態系的健康,維護整體生物多樣性的永續,這些事只要對生物多樣性有利的,我就會往這個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