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最新消息
2023.09.26
271億前瞻「水與環境」預算只剩一年,我們更接近生態永續的親水環境了嗎?
271億前瞻「水與環境」預算只剩一年,我們更接近生態永續的親水環境了嗎?

回顧過去5年「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的的執行成果,有改善水岸生命力、水域生態健康,並讓親水功能有被好好重視嗎?

Shutterstock

台灣的河溪生態系因過往防洪排水工程及人為利用情形而嚴重劣化,造成棲地消失、水質汙染、外來強勢種入侵、失去自然調節機制等課題,人們也不再與水互動,不再親近河川、守護河川。前瞻建設的「水與環境」帶來了哪些改變?哪些還可以再改進?

前瞻水環境建設計畫在2017年4月核定,其中的「水與環境」項下編列了280億元的預算 (而後修正為271億元),規劃推動結合生態保育、水質改善及周邊地景的水環境改善,營造水環境親水空間。

在計畫施行過程中,促成了一些好的執行成果,但也不免有地方政府執行不當、中央政府審查督導不周的情形,形成諸多與政策目的不符,或效益不明的人工景觀營造或水岸開發工程。不僅未能凸顯水環境改善效益,更破壞了原本重要的自然地貌與棲地環境。

由多位關心水環境的公民及民間團體所組成的「台灣河溪網」自行籌措經費,發起「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金爛蘋果獎」評選活動,希望透過公民的力量審視計畫執行成果,以盡可能持平、理性的態度,論述其中良好或不周之處,進而綜整選出當年度的「金蘋果獎」、「爛蘋果獎」。

希望藉由民間評選活動,鼓勵與嘉許用心促成水環境體質實質改善的執行單位,並持續督促在規劃執行上忽略水環境需求,僅著重人工造景、遊憩功能的相關單位有所改善。讓立意良善的政策,能真正恢復水岸生命力。

第五屆金、爛蘋果獎評選18件改善計畫

2023年邁入第五屆的「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金爛蘋果獎」,回顧在2022至2023年間完工的計畫,是否確切提升水體與水域生態健康度,建立親水、生態友善的永續美質環境,確實回應政策期待目標。

經過4月的資料蒐整與評選標準檢討,5月的公民評審召募暨培力說明,以及6~8月各評選案件現勘,總計現勘10個縣市、完成18件水環境改善計畫評比。每次現勘會議盡可能達5位以上公民評審的參與,累積99份案件評分表,成為分數比較及意見綜整的依據。

本次評選案件的擇定,是針對2022年6月至2023年8月期間完工的第四、五批次水環境改善計畫,加上過去因未完工而未納入歷屆評選的案件,其中景觀營造項目佔總計畫經費不到30%以上、純粹水質改善、汙水處理設施,或其他不涉及自然環境改變的計畫,並未納入評選案件範疇。

最後,就「生態功能」(30%)、「社會功能」(30%)、「計畫執行程序」(30%)、「設計」(10%)四大面向進行評分,選出第五屆的金蘋果與爛蘋果獎。

金蘋果獎及青蘋果獎落在桃園、花蓮、宜蘭

2023年經過18件水環境改善計畫的評分結果排序,最終有2件計畫獲頒金蘋果獎,分別是桃園市「桃園市大漢溪上游埔頂排水水環境改善計畫」及花蓮縣「洄瀾灣流水環境改善計畫」。

此外,依據分數僅次於金蘋果獎、具啟發性的「宜蘭河五十溪及大湖溪匯流口周邊水質及環境改善工程」,頒發青蘋果獎以示鼓勵。

1. 金蘋果獎得主─桃園市「桃園市大漢溪上游埔頂排水水環境改善計畫」

桃園市「桃園市大漢溪上游埔頂排水水環境改善計畫」獲得金蘋果獎。圖片來源/台灣河溪網

此計畫工程範圍為武嶺橋到中庄調整池之間,透過收回承租農地,改為處理民生汙水的濕地兼生態池。在規劃階段因應原始地景生態價值做選址評估以及生態調查,發現此地有台灣原生種的台灣大豆,因而規劃出敏感區避免施工中的擾動;在生態池中保留池中島及直立棲木提供鳥類棲息;以及在人行步道設計上限縮干擾,核心區留給未來可能的植被生長演替。

雖然剛完工尚無法確認其處理汙水的功效,但本案與生態共存的貼心微設計,值得嘉許並期待未來的生態復育。

2. 金蘋果獎得主─花蓮縣「洄瀾灣流水環境改善計畫」

花蓮縣「洄瀾灣流水環境改善計畫」獲得金蘋果獎。圖片來源/台灣河溪網

此計畫原以吉安溪及太平洋公園為「城市型景觀遊憩」規劃方向,但後來縣府積極與在地團體溝通討論,並採納建議改為「生態導向」,透過拆除固床工、岸邊堆砌塊石營造孔隙、拆除單邊水泥堤岸,以石籠植草緩坡增加綠覆及親水環境,來改善原本為三面光圳路、水流近乎靜止、成為外來魚種優勢棲地的吉安溪南濱隔離水道。在完工後,除了避免吉安溪成沒口,同時也暢通縱向廊道及營造原生魚種的棲地環境。

此外,在美崙溪以陸蟹及臺灣狐福生態棲地營造為主軸,利用疏伐木設置陸蟹攀爬通道、栽種林投及稜果榕等增加棲地面積,並積極推動劃設二級海岸保護區。綜上所述,此計畫可為公私協力妥善運用前瞻水環境改善計畫資源,促進親水及生態修復的好範例。

3. 青蘋果獎得主─宜蘭縣「宜蘭河五十溪及大湖溪匯流口周邊水質及環境改善工程」

宜蘭縣「宜蘭河五十溪及大湖溪匯流口周邊水質及環境改善工程」獲得青蘋果獎。圖片來源/台灣河溪網

此案位於五十溪舊河道,原本規劃做員山水環境教室,後經生態調查發現有原生種柴棺龜,因此生態團隊建議朝向更友善生態的設計。本案可貴之處在於宜蘭縣政府接受並採納了生態團隊的建議,因此保留一片可能的生態復育,收回部分被侵占的竹林地,改善舊河道為生態水池,讓更多生物可以使用;而原本規劃於另一個基地搭建的「生態通廊」(應為動物通道),也因為被提醒目標物種及效益不明確,從善如流改為補充前端生態調查評析。

宜蘭縣政府找到負責任的生態團隊,進行生態檢核、監測、提供友善環境的建議,並願意參採生態專業意見,更改原先偏重景觀、遊憩的規劃,使得施工範圍有利於在地物種及其棲地,未來若有更好的規劃,很有發揮生態功能、提供多元的生態系服務的潛力。

彰化、嘉義各有一件改善案獲爛蘋果獎

今年度爛蘋果獎有兩位得主,分別為彰化縣「烏溪堤防水岸遊憩廊道建置工程(第三期)」,以及嘉義縣「鹿草鄉鴨母寮排水水環境改善計畫工程」。

1. 爛蘋果獎得主─彰化縣「烏溪堤防水岸遊憩廊道建置工程(第三期)」

彰化縣「烏溪堤防水岸遊憩廊道建置工程(第三期)」被評選為爛蘋果獎。圖片來源/台灣河溪網

本計畫為利用烏溪左岸堤防及部分既有道路,建構以「自行車道」為主的遊憩廊道,雖大部分路線僅利用堤內道路及堤頂的既有硬鋪面,以及堤外鄉鎮既有道路,沒有新鋪設過多硬鋪面,但計畫本身僅偏重以自行車道企圖達到休閒遊憩用途,但沒有任何工項與棲地改善、與水環境有所關聯,也無關乎親水功能的提升。

總共三期的自行車遊憩廊道建置,平時及假日使用人次並不高,自行車道於芬園鄉段落,緊貼堤內鳥嘴潭人工湖砂石車專用道路,砂石車帶起的風剪力、汙染及噪音,對於自行車騎士使用存在危險性與不友善。

本案與水環境改善目標毫無關聯,未能提升水體及水域健康,也未有營造兼顧生態永續的親水環境,除此之外就連自行車道本身的使用品質及效益也不高,因此獲頒第五屆爛蘋果獎。

2. 爛蘋果獎得主─嘉義縣「鹿草鄉鴨母寮排水水環境改善計畫工程」

嘉義縣「鹿草鄉鴨母寮排水水環境改善計畫工程」被評選為爛蘋果獎。圖片來源/台灣河溪網

本計畫範圍貫穿社區主要區域約850公尺長,既有生活汙水並未從源頭改善,或以接管截流方式進行處理,而只透過部分溪段栽種水生植物試圖淨化水質,現況顯示水質糟糕,仍有許多外來種植物及汙染物沉澱淤積,水質改善效益極為有限。

原本鴨母寮排水路整段岸邊有自然生長的喬木16株,以及其他先驅性植被,但本計畫將植被加以剷除,原計畫保留的16株喬木而後也因其它計畫遭到移除;走在排水路旁人行道上,因缺乏遮蔭而受陽光曝曬,夏季白天時間不利行人利用與親近;除此之外,本案件雖有召開地方說明會及意見徵詢工作坊,但僅一次邀請到公民團體代表參加,缺乏更充分的公民團體參與。

第五屆評選結果─整體評價與課題

1. 計畫目標持續對齊,然改善程度與效益有限

綜整第五屆整體評分結果,在生態功能的評比上,今年所評選的18件案件中有13件達到生態功能提升(72.2%),顯示中央主管機關對於「計畫目的」有達到一定把關效果,然而若以生態功能與社會功能平均分數作比較,今年兩個評選指標面向上的分數皆有些微下降,生態功能的部分從去年5.99分下降到今年4.37分;社會功能則從去年12.09分下降到10.43分。

由於該兩個評選面向上的滿分是30分,代表今年所評鑑的案件距離實質提升生態功能及社會功能,仍還有好一段空間。從計畫選址、規劃策略到相關設計及執行方法,需要有更多交流共學,以及地方溝通醞釀。

2.堤內空間活化與遊憩需求,取代水環境改善

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政策目的為強調「恢復水岸生命力及永續水環境」,然而如同歷屆金爛蘋果評選結果提出的課題,今年仍有大多數計畫僅投注在堤岸上或堤內環境整理活化、設施維護更新(如:臺中市十四張圳周邊閒置空間活化第二期改善工程、臺中市十三寮排水周邊環境設施強化改善工程、鹿草鄉鴨母寮排水水環境改善計畫工程);或是以觀光遊憩建設作為主要工項(如:彰化縣烏溪堤防水岸遊憩廊道建置工程、鳳山溪水月意象景觀橋新建工程、新竹市青草湖水岸環境改善),生態考量往往限縮在工程如何減少生態影響,而未能進一步思考計畫如何修復自然、提升生態功能。

河岸空間活化不一定代表親水程度提升,若水體不健康、受堤防阻隔、未能進一步恢復河川自然型態,則計畫只是以水當作背景與爭取預算的條件,服務民眾其他遊憩需求,未能真正提升親水效益。

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改進建言

綜整第五屆「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金爛蘋果獎整體評選結果及綜合評價,台灣河溪網提出以下兩個政策提問及建言,期待中央主管機關在剩下最後一年的計畫期程,甚至是接續的水環境政策上,能扮演好相關制度與作業方式的檢討精進、交流共學、督導把關的角色,也期許各地方政府能把握政策機會,推出恢復河川生命力的好計畫。

1.回顧政策目標初衷,如何增進各地對修復河川生態系的鼓勵?

今年已邁入第五屆金爛蘋果獎,但仍有相當高比例的計畫工項和經費是投注在堤上或堤內環境整理、設施維護更新,或是把水當作背景的觀光遊憩建設,並未如政策目標所言提升水體與水域生態健康度、營造「生態永續」的親水環境。

如何再進一步鼓勵各地方政府關注更為核心的河川復育、水環境體質改善工作?背後涉及社會溝通、藍圖規劃、河川生態評析與設計知能等,除了舉辦交流共學活動,還有甚麼機制能持續推進水環境改善的良善目標。

2.不只將水當背景,如何促進實質親水的設計並精進政策論述?

都市河川乘載著排洪的需求,因此多數的都市河川均興建水泥堤岸,以利防洪及快速排水,導致兩旁能下水的開口與階梯消失許多,轉換成連續的水泥堤岸與護欄,改變了水域的地貌,導致在地居民們失去了過往日常親水的連結。

經歷今年的評選歷程,有些許案件目的為改善都市排水地區的水環境,營造舒適的河岸親水空間,但計畫工項實質為堤上或堤內環境整理,民眾仍無法親近河川。

水利署身為政策幕僚,可如何進一步鼓勵各地推出實質親水的設計、精進「提升親水功能」的政策論述,例如在設計上使用和緩土坡、乾砌石,留有具備排水及自淨功能的草溝,讓水的紋理更織入居民活動空間,以及在良好水質、風險溝通及管理前提下,營造一個即使是孩童也能親近、觀察各種生物與環境、甚至進入水裡游玩的水岸空間。

營造一個生態永續的親水環境,還需要多少年?

台灣的河溪生態系因過往防洪排水工程及人為利用情形而嚴重劣化,造成棲地消失、水質汙染、外來強勢種入侵、失去自然調節機制等課題,人們也不再與水互動,不再親近河川、守護河川。

經濟部水利署2017年推出「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以271億元的公共預算,鼓勵各地「營造自然豐富親水空間與生態棲地,打造一縣市一親水亮點,恢復水岸生命力及永續水環境」。河溪網雖然支持這項政策的良善目標及過程中各方的努力,但回顧過去5年的執行成果,仍不認為所謂水岸生命力、水域生態健康,甚至親水功能有被好好重視。

回顧過去五年執行成果,計畫目標持續對齊,然改善程度與效益有限。圖片來源/台灣河溪網

2024年是「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的最後一年,台灣河溪網針對水環境改善計畫的評選工作也於今年正式告一段落,希望透過這段期間的計畫監督與公民評選結果,為全台各地河川管理及河川環境營造工作帶來反思與精進方向。

之後,台灣河溪網將推出「河川工程公民監督任務」,邀請民眾一起,共同致力於守護、恢復實質的河川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