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published 新聞刊登
2025.04.02
華江濕地守護聯盟走過18年 「青碳」如何大顯身手?

近年來「藍碳」逐漸成為國際關注的議題,而沿岸藍碳生態系(Coastal Blue Carbon Ecosystems)中的紅樹林「青碳」(Teal Carbon),也成為除了海草床之外,值得關注的碳匯蓄積之地。2025台北市華江濕地論壇,3月15日於台北記憶倉庫舉辦。都市中的華江濕地,除了減緩氣候變遷外,也保有許多珍貴物種,如台灣蜆、台灣厚蟹等,提供了生態教育與生態調查的機會。

方偉達教授分享他對濕地碳排相關的看法。攝影/廖芷瑩。
小水鴨數量銳減,顯示濕地生態面臨的嚴峻挑戰。圖片來源: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新聞稿。

華江濕地的減碳潛力:從青碳到生態現況

台師大理學院副院長方偉達指出,近年來國際關注碳匯議題,內政部與海洋委員會也將「藍碳」視為可發展的方向,其中藍碳生態系中的紅樹林「青碳」,也是作為碳匯蓄積的重要場所。青碳指的是儲存在內陸淡水濕地中的碳,包括植被、微生物生物量,以及溶解或懸浮的有機物質。雖然目前青碳的概念尚未被廣泛應用,但保護和恢復這些濕地,例如華江濕地,對於減緩氣候變遷十分重要。

方偉達進一步指出,除了推動 SDGs(永續發展目標)和 ESG(環境、社會、治理)等減碳策略,環境教育也同樣重要。都市濕地不只關乎碳匯,更是市民理解自然、認識氣候風險的第一線。

此外,濕地的生態現況仍有許多挑戰待解,例如1999年華江濕地曾記錄到超過2萬隻小水鴨,但到了2017年,數量卻銳減至僅剩300多隻,顯示濕地生態面臨的嚴峻挑戰。

方偉達教授分享他對濕地碳排相關的看法。攝影/廖芷瑩。
方偉達分享他對濕地碳排相關的看法。攝影:廖芷瑩。

長達14年的志工自主觀察監測

專注於濕地管理議題的華江濕地守護聯盟常務理事吳思儒指出,儘管華江濕地的狀況不斷變化,但它仍為台北市民提供了豐富的價值,提供諸多「生態系統服務」,包括文化服務(如賞鳥與文化活動)、調節服務(氣候與水質調節)、支持服務(物種棲息與生物多樣性),以及供應服務(如淡水資源)。

吳思儒強調,雖然華江濕地是一塊都市濕地,但其中仍蘊藏許多珍貴物種。除了備受關注的鳥類保育,如野雁的棲息外,團隊過去也曾記錄到台灣蜆、台灣厚蟹等物種。不過,這樣的長期調查需要大量資源投入,並非僅靠志工或短期研究就能完成。因此,濕地如何管理及分配資源,也是一門學問。

聯盟理事長范義彬則根據志工調查的成果,提出觀察與報告。他提到,志工每年進行植物開花物候監測長達14年,累積了標準化的長期數據,甚至能在國際上發表研究成果,聯盟夥伴的共同努力值得肯定。

范義彬舉例,草地上的植物開花數據顯示,過去十幾年間,華江濕地的大多數植物主要在4月至5月開花,某些年份也有3月開花的記錄。而另一項有趣的發現,來自志工自發性的月池植物監測,他們發現,若無適當干預,生物多樣性反而會下降;合理的草地管理與清淤工作,反而有助於維持濕地的生態功能。這項發現推翻了過去「人為介入會導致生態不自然」的刻板印象,也促使團隊重新考量,在濕地周邊的草地管理中,如何適當調整人為干預的方式。

聯盟理事長范義彬分享志工調查成果。攝影/廖芷瑩。
聯盟理事長范義彬分享志工調查成果。攝影:廖芷瑩。

腦力激盪 跨部門討論期望帶來濕地未來

而華江濕地的生態資源投入,也讓陸上生態多樣性的觀察與未來的發展規劃,都有更多可能。此次論壇集結內政部國家公園署、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北市動物保護處及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等單位,針對濕地未來發展提出構想。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代表提到,華江濕地或許可以探索ESG相關的發展,特別是在金管會新政策引導下,要求企業參與環境保護行動。台北市水利工程處的工作人員則強調,河濱公園的功能涉及生態、運動與休憩等多重面向,因此,河濱的議題是相當複雜的。例如如何改善「割草」等管理方式,會因應不同的需求與地區條件調整;此外,關於濕地的淤積問題,經過今年的經驗與過去的意見回饋後,也會思考更多改進措施的可能。

※ 本文由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補助廣告經費

本文轉載自 環境資訊中心 華江濕地守護聯盟走過18年 「青碳」如何大顯身手?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