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https://udn.com/news/story/6845/3983571(聯合新聞)
【文˙蘇俐穎 圖˙林旻萱】
一直以為,社群媒體上廣傳的海漂塑膠垃圾的照片,只是極罕見的案例,直到親自站上海岸線,滿布的寶特瓶、塑膠袋,數量一次比一次還怵目驚心。
這才讓人警惕,原來,塑膠汙染的問題,離你我那麼近。
淨土在人間
體感溫度飆升到40℃的盛夏,清早,對於都市裡的上班族來說,一日才正展開,然而,對於必須在田裡勞作的莊稼人家,早已辛勤工作過了一輪。
從生產端做起
當「少塑」、「減塑」的呼聲不斷變大,不只是消費者,就連上游的生產者,也有所感應。因著投入有機耕作,這些農友,對於環境友善更具意識,即起即行。
雖然想減塑,付諸行動卻不容易。塑膠,這個發明至今還不過才滿百年的產物,因著便利、便宜,早已與人們的食衣住行密不可分。
超市裡一袋袋、一盒盒光鮮亮麗、裝在透明塑膠包材裡的食材,消費者不假思索地拿起,放入購物籃中,買到了東西,也一併購入了大量的塑膠垃圾。近年開始有支持減塑的朋友,自備容器、購物袋,轉往傳統市場採購。
但採有機耕作、友善農法的農友,受限於法規,產品上必須貼有認證標章,加上為了食材保鮮,也為了銷售上的方便,終究少不了用到一次性包材。
反觀傳統市場裡裸賣的蔬菜,常見一條橡皮筋束起就直接販售,難怪曾聽有機農友私下表示:「有機雖然在生產的時候友善土地,但到了銷售的時候,反而比慣行農法更傷害環境。」
幸好,直接與消費者面對面的農夫市集,為這個問題找到解方。
來到花蓮的翌日,我們前往了在每個周六固定舉辦的花蓮好事集,這個花蓮最早發起的農夫市集,群聚著一群堅持友善土地的農夫。
市集上,不乏如同彌勒果園一樣,響應以天然包材作包裝的農友,即便想採裸賣,通過有機驗證者,只需出示驗證證書即可。市集運作了九年,長年下來也與消費者培養出了默契,多數民眾都曉得自備購物袋或重複使用的塑膠袋,即便忘了帶,直接手拿,或由農友提供重複再使用的袋子。
在這裡,生產到銷售的減塑運動,得以貫徹始終。
雖然跟隨處可見的塑膠包材相比,減少的數量猶如九牛一毛,但生活在這片得天獨厚的土地上,他們依舊保有這份不因善小而不為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