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部落青年人口的外移,不只影響到部落發展,也讓文化傳承發生斷層,花蓮「山上那良」和「野韻農學」創辦人回到部落,利用野菜和苦茶油創造經濟價值,吸引部落青年回鄉,發展部落的同時,也在實踐原民文化的傳承。

採訪·撰文=李姵琦

當青年人口移居,導致文化傳承出現斷層,原民部落便開始老化。「野韻農學」的創辦人劉曦和「山上那良」的創辦人夫妻那孟賢、沈良貞在2023花蓮食農博覽會中分享,因為發現了部落老化的危機,回到部落的他們,是如何透過食農教育成為改變部落的契機?

「山上那良」建立產銷班 發展有機苦茶油撐起部落發展

位於花蓮縣卓溪鄉崙山部落以苦茶產業聞名一時,「山上那良」創辦人夫妻那孟賢和沈良貞,起初兩人規劃從軍職退伍回鄉後,打算開啟自在的退休新篇章,卻發現部落因青年的流失,長者們對於苦茶製油的能力有限,只能將苦茶以生果方式售出,無法建立品牌,更無法擴大經濟產值。

意識到部落發展問題的嚴重性,那孟賢和沈良貞便投身苦茶油的世界,從成立產銷班開始,成為班長集結部落裡的長者一起開發有機苦茶的種植與製程。沈良貞表示:「由我們自己做好後,開始慢慢吸引到更多部落裡的人一起合作。」她發現,苦茶是一個家族事業,可以種植數十年,可以一代代的傳承,「我們輔導的班員都有下一代一起參與整個生產過程。」透過產銷班讓部落青年回鄉參與,凝聚產業的一、二代一同生產苦茶油。那孟賢期盼,夫婦二人能夠賦予苦茶油經濟效益,更深入地推廣出去,讓大眾聽到苦茶油,就會想到崙山部落。

「山上那良」每年會和部落裡的小學合作,讓孩子們學習苦茶油的製成,熟悉部落裡的產業,體驗苦茶撥殼、製油和料理運用。(童伯祥攝)

 

「山上那良」不僅帶來自家的有機苦茶油與民眾分享,也帶來小果油茶籽、大果油茶籽和去殼果仁讓民眾了解苦茶的原形樣態。(李姵琦攝)

食農不只是藉由吃喝體驗 也是一種文化傳承

隨著經濟快速的發展,改變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野韻農學」創辦人劉曦,對於人與土地的關係裂痕十分有感觸,他娓娓道出其品牌創立的初衷:「在《食農教育法》成立之前,我們的食農教育還停留在休閒觀光的類型,吃吃喝喝買完就走,沒有真正的走進教育。」為此,劉曦創辦「野韻農學」希望能傳承原住民的環境哲學、生活智慧和族群文化。


「野韻農學」創辦人劉曦(左)和花蓮縣藥用植物協會的una潘(右)藉由分享野菜和草藥傳遞人與土地的關係和文化。(童伯祥攝)

以野菜為媒介 溝通土地的永續價值

提到食農教育,劉曦以野菜做為媒介,他笑道:「我是以野菜為主題推廣,但是我沒有賣野菜」其目的是讓大眾去認識孕育野菜成長的土地,從知識中傳承文化。野韻農學設計一系列課程,利用工作坊、移地參訪讓參與者學習環境思辨、人與土地、採集應用和生態人文,將永續概念導入體驗經濟,產生土地價值。

野菜是各部落常見使用的食材,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禮物,劉曦的願景是希望「野菜」能慢慢被市場化,讓部落形成自主的經濟機制,成為部落青年回鄉的拉力,解決文化傳承的問題。

原民文化的傳承得從凝聚意識做起

青年人口流失,加速部落老化讓原民文化傳承產生斷層,近年來越來越多原民回鄉找到部落價值,希望發揮一己之力凝聚社區意識帶動部落經濟,為部落注入延續傳承的能量。花蓮縣縣長徐榛蔚表示:「食跟每一個族群都有太多、太多的文化捲動。」而食農教育讓人們重新認識人與土地、食材的關係,藉由共識感的凝聚,集結地方的力量,並逐步向外擴大,重新建構起文化經濟的關係鏈結,讓部落認同自己的價值,也讓部落外的人有更親近的管道認識原民文化,如此文化價值才能永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