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ucPlus 共同創辦人與執行長/黃暐程
在上一篇《當網路革命遇上氣候變遷:「資料經濟」來幫忙,以商業力量打造循環永續的世界》,筆者提到,從線性思維轉換到循環思維,有 4 個觀念轉變,其中關於「新的消費者價值觀,以使用代替擁有」以及「生產者的責任不應止於商品售出,製造業應轉為製造服務業」這思維所傳遞的概念在於線性模式下,所有的產品(資源)終點就是墳場(銷毀),而循環思維下,是希望產品的終點回到原製造商手中,再轉化為可利用的資源。
若要達成此目的,最直接的方式便是重新定義「產品所有權」的歸屬,因此由顧問業者 Accenture 所提出 5 種循環經濟商業模式之一的「產品即服務」,便是針對此概念所提的對應方案,就 Accenture 的定義「產品即服務(Product as a Service)——一個或多個客戶通過以租代買(lease)或按使用量付費(pay-for-use)的方式使用產品。」因此產生一個美好的想像,便是「萬物皆可租」,似乎只要把原有的賣斷模式換成租賃模式,就是循環經濟。但真的是這樣嗎?
觀念澄清(一):「以租代買」是為了能讓「資源最佳使用」
讓我們重新整理思緒,循環經濟所強調的是重新思索「資源的最佳使用率」,如果只是單純在金融財務上操作付款的模式,不能算是循環經濟,白話的說,原本 100 元的產品,製造商改為租給使用者 3 年,便只是將既有賣價加上利息後分攤給使用者。
比較正確的做法是,從製造商的觀點,要從全產品生命週期的角度思考,從設計、製造、使用、維修、保養、回收、再製造來評估產品價值,從使用者的觀點,則是以使用代替擁有,按使用量(時間、次數)付費或是按使用品質(功能性)付費。
舉個案例,荷蘭公司 DESKO 為辦公室桌椅的品牌製造商,採用「以租代買」服務模式,4 年一循環將自身同一產品循環 3 次,服務期間由 DESKO 負責零件維修及免費回收,強調在地生產、維修並減少運送碳排放,全產品生命週期 12 年的期間,營收增加 75%,降低 93% 二氧化碳排放及 91% 的金屬消耗。
觀念澄清(二):「能源轉換效率」應是評估「產品全生命週期」的重要指標
一般來說,在評估產品全生命週期時,物質(材料)流部分一定都會有詳細的評估,但如果產品是動力設備,需要消耗能源(油、電、氣)帶動機械所產生動能的設備,往往會忽略評估能源部分,或是說無從評估,但能源也是重要的資源,為何沒有納入評估呢?
筆者認為可分兩個面向來討論,就製造商觀點,產品分散在各地,能源消耗數據取得不易,那就乾脆不評估,而且能源費用支出多寡也跟製造商無關;就使用者觀點,大多只關注產品功能是否可用,例如空調設備,使用者只關心冷氣夠不夠冷,但較少注意到底是花了多少能源供空調設備使用,頂多在添購設備時,會關注節能效率的優劣,但在使用後也無從關注。
因此,若以「使用」產品全生命週期評估時,動力設備較非動力設備還需增加評估能源轉換效率,好比,同樣都是 10 年的中古車都能開上路,但油耗表現可能不盡相同,因此在現今中古汽車市場,便會透過行車電腦獲取相關數據,用來評估車況價值。
舉個案例,荷蘭公司 Bundles 為洗衣服務提供商,採用「按次付費」的服務模式推廣,Bundles 本身非設備製造商,它與德國高階洗衣機製造商 Miele 合作,由 Miele 負責產品本身的循環模式,而 Bundles 透過物聯網(IoT)科技收集洗衣機運轉數據,並透過數據與使用者制定合理的使用費率,讓使用者可以按使用量付費,而非均一價的費率。
同時,這些數據也提供 Miele 做為維修保養、產品設計、及使用時能耗表現的重要依據,更進一步還做到分散式的能源管理。此商業模式創造出利害關係人全贏的模式,製造商增加 10% 至 25% 的市場佔有率,節省 35% 至 50% 成本。服務商獲得 15% 至 30% 的分銷利潤,並延伸洗滌劑等週邊商品的販賣利潤。使用者獲得優良的洗衣服務體驗且無須投入高額費用。
總體來說,在動力設備下的循環經濟商業模式,必須藉由資通訊科技協助,才能打造出完善的服務模式及有效評估全產品生命週期的價值。本次我們談到能源的使用效率,下篇繼續探討「能源產業是製造業還是服務業」。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全文轉載自 DIGITIMES,原文標題:淺談循環經濟商業模式:以租代買 vs 按使用量付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