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最新消息
2022.09.19
對中央山脈斷層看法分歧 學者:缺乏「孕震帶」調查,更缺研究人才

17、18日台東關山及池上分別發生芮氏規模6.4、6.8的有感地震,深度僅約7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最大震度達到6強,是今年目前最大的地震,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一級開設,花東地區災情仍在陸續修復中。

此次地震成因也仍分歧。中央氣象局今(19日)對外說明,本次地震發生的原因不會歸類在一個尚未被證實存在的中央山脈斷層上。然而學者指出,中央地調所過去只關注破裂到地表的活動斷層,這次地震凸顯出地底下「孕震帶」的重要性,中央山脈斷層的存在正慢慢為世人了解。此外,學者更提醒了國內地質研究人才「斷層」的隱憂。

918強震造成花蓮玉里一處7-11倒塌,縣府正進行拆除作業。圖片來源:花蓮縣政府提供

 

 

918強震造成花蓮玉里一處7-11倒塌,縣府正進行拆除作業。圖片來源:花蓮縣政府提供

兩起地震關聯為何? 中央山脈斷層解讀各異 氣象局、學界看法不同

國立中央大學地震災害鏈風險管理中心研究員李錫堤認為,兩起地震分屬不同斷層,應皆為主震,17日晚上的關山斷層錯動誘發周圍的池上斷層錯動,如果只是餘震,兩起地震應屬同一斷層,不排除再牽動其他斷層的可能性。

台灣東部地震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吳瑋哲則提出不同看法,兩起地震同屬中央山脈斷層系統,17日為較大的前震,18日才是主震,但目前都還只是初步判斷,實際情形仍須進行更深的研究。

 

花蓮縣玉里鎮中山路二段135號(7-11)救援照片。圖片來源:消防署
花蓮縣玉里鎮倒塌的7-11,受困民眾已全數救出。圖片來源:消防署

 

公視報導,截至中央地調所去年出版的最新「台灣活動斷層分布圖」,尚不見中央山脈斷層的標示。

中央社18日報導,中央氣象局地震中心課長陳達毅初步研判,這兩起地震與中央山脈斷層系統有關。

但19日上午氣象局的對外說明記者會上,地震中心主任陳國昌解釋,由於地調所並沒有發現這個地區有錯裂或錯動的活動發生,因此沒有將中央山脈大斷層列為活動斷層之一。陳國昌說,目前並沒有實際的證據顯示中央山脈斷層存在,仍是一個尚待科學實際證實的區域,也不會將本次地震發生的原因歸類在中央山脈斷層上。

台大地質系退休教授陳文山則認為,中央山脈斷層是這十幾年來才掌握的斷層,目前推估長度從花蓮到恆春半島,約300公里長。過去因為深埋地底的關係一直找不到,是近十幾年來這個斷層開始出現地震,才慢慢了解它的存在。

缺乏對「孕震帶」調查 學者指:地震研究不該分屬兩部門

地震主要成因為斷層錯動,李錫堤認為,雖然清楚災害就發生在斷層處,但現階段對於斷層的研究仍有不足。經濟部地質調查所公布的斷層只涵蓋部分,還有未確認的、未露出地表的、外海、沿岸等斷層尚未進行調查。

相較於破裂到地表的「斷層帶」,未露出到地表、位於地表之下的斷層就稱為「孕震帶」。吳瑋哲指出,地調所現在的研究受限於「活動斷層」的定義,只關注破裂到地表的活動斷層,而這次地震便凸顯出調查地底下「孕震帶」的重要性。

然而地調所研究人員不足,且地震測報在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單位不同不好合作。李錫堤指出,地調所及氣象局在地震方面應合作,甚至最好能合併作業,將地震測報移入地調所業務範圍。吳瑋哲也有提到,地調所及氣象局缺乏資訊整合,應加強合作,或成立統整災害研究部門,統一作業。

台灣唯一挖斷層的兩個人 國內地震學者也幾乎「斷層」

李錫堤還提到,台灣相較於日本對斷層的掌握仍不足,日本針對國內每條斷層都有進行開挖、定年,了解斷層在歷史上的錯動情形、次數,因此能預測未來30年斷層錯動的機率。

不過,開挖斷層成本太高,一條就高達上億,以台灣財政狀況可能無法支持。

「台灣唯一挖斷層的兩人就是我跟陳文山,但我們已經退休了。」李錫堤坦言,台灣對於斷層的地質研究調查經費少,加上缺乏年輕一輩傳承,進步緩慢,已經形成「斷層」。

汪中和則說,地調所雖然有在推動活斷層相關研究,但仍有許多未發現的活斷層存在於居住環境中,相關研究需要持續加強;政府也應輔導活斷層上的居民遷離,避免災害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