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最新消息
2021.03.03
廢棄口罩只能成為塑膠垃圾?「口罩馬路」能降成本、減少資源耗竭


資料來源:https://csr.cw.com.tw/article/41854

廢棄口罩只能成為塑膠垃圾?「口罩馬路」能降成本、減少資源耗竭
 

新冠肺炎爆發滿一年了,過去這一年,全球每天丟棄近69億個口罩,它們能何去何從?

廢棄口罩淹腳目,浮沈於山川大海,纏勒在野鳥雙腳。新冠病毒肆虐,有研究估計,全球每天丟棄近69億個口罩,而台灣在2020年的八個月間,就丟了29億個。

大量的廢棄口罩被聯合國點名為「有毒問題」,聯合國估計75%的廢棄口罩和新冠相關的醫療廢棄物不是丟進掩埋場,就是成了海漂垃圾,令塑膠垃圾危機雪上加霜。但疫情使然,減量困難、回收無門。

300萬個廢棄口罩可打造1公里雙線道馬路

《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5月即將刊出的新論文找出了「解毒」之道。

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的學者將口罩去除金屬絲、耳帶、切碎,與回收建築廢料的再生混凝土塊混合,造出強度、耐用度和延展性都更高的馬路。預估300萬個廢棄口罩可造1公里的雙線道,減少93公噸的塑膠垃圾。

「這次的疫情製造出太多的垃圾,每個郊區的公園和街道上都能看到丟棄的口罩,這啟發了我們從循環經濟中尋找解決方案,減少因疫情所衍生的垃圾。」該論文第一作者穆罕默德・薩伯里安(Mohammad Saberian)博士接受英國《衛報》採訪時表示。

1%口罩碎屑就可提升馬路強度跟硬度

雖然拋棄式口罩看似輕薄如紙,但骨子裡卻是不折不扣的塑膠,學名聚丙烯,俗稱PP(polypropylene),大量用於製造塑膠袋、免洗餐具/盒、吸管、手搖飲料杯、淋膜紙碗等產品,是目前最大宗的塑膠垃圾。

PP屬於可回收的熱塑性塑膠,高達攝氏200度的回收熔融溫度亦足以滅菌,但因為原料價格低廉,人工拆除金屬絲與耳帶的處理成本又高,缺乏經濟效益。

然而,萬年不朽的PP卻是鋪路的理想材料。該研究發現於再生混凝土中加入1%的口罩碎屑「不僅提升了道路鋪面的強度和硬度,還改善了再生混凝土的延展性和柔韌性。」口罩碎屑中的PP纖維提高了再生混凝土顆粒之間的結合力和延展性,讓口罩馬路比傳統的瀝青鋪面更堅固和耐磨。

口罩馬路能降低30%建造成本

此外,口罩馬路還有望降低馬路造價。根據該研究團隊的成本分析,廢棄口罩的收集、處理、消毒、運輸等固然會增加額外成本,但原始材料的開採成本約為每公噸50美元(約新台幣1400元),再生混凝土只要半價,若再計入垃圾掩埋成本(在澳洲都會地區,每公噸的垃圾掩埋成本約在32~78美元之間,約合新台幣900~2200元)仍是利大於弊。

「採用結合口罩碎屑和再生混凝土的替代原料,不僅能減少疫情所產生的廢棄物,降低對原始材料的需求,還能降低約30%的建築成本。」該論文作者之一,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土木系教授李傑(Jie Li)告訴《衛報》,並透露他們正在尋求政府與業界的合作,以大規模建造和測試原型,進一步檢驗實驗室裡的結果。

廢棄口罩終於有處可去,成為人們腳下的路,但仍有學者認為這未必是廢棄口罩最好的出路。

口罩馬路僅是降級回收非最佳解方

「我們不應將廢棄物管理與永續混為一談,」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機械與製造工程學院教授薩米・卡拉(Sami Kara)接受《衛報》採訪時批評。循環經濟的精神在於封閉循環,舊口罩進,新口罩出,生生不息。從口罩變成馬路建材,無疑是降級回收,大材小用。不僅如此,也製造出新的問題,「口罩的需求已經在持續上升,我們又創造出新的需求,產生反彈效應。」卡拉指出。

理想中,問題要追根究底,從設計源頭做起,讓口罩更容易回收再生、可自然分解、或延長重複使用的次數。政府和業界則提供有利可圖的環境。如此一來,廢棄口罩方能條條大路通羅馬,走出許多生路,但沒有一條是通往垃圾場或大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