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12個公民團體召開2023年度全國環境NGOs會議,今年以「20耕耘 環境永續」為題,爬梳過去20年的會議歷程,提出年度十種環境類別與訴求。今年新增原住民議題及農牧政策。本屆會議後,大會結論預計將交予總統及相關行政單位,建請納入政策列管。
每屆會議也都會頒發「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本屆得主為楊貴英女士、清華大學統計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黃提源及吳文通先生三位。因適逢第20屆,也將邀請歷屆終身成就獎得主共襄與會。
吳文通先生反核30年。他表示,這座獎項是所有貢寮人的付出,應該頒給所有的貢寮人,尤其是楊貴英女士。因為有了環保人士與公民團體在1987年舉辦的兩場說明會,叫醒了貢寮人,才有後續30年的反核運動。吳文通以烏克蘭來比喻貢寮,說明環境就如同國家,需要許多盟友,與大家團結奮鬥。
2023年十種類別議題 新增原住民環境與農牧政策
本屆會議於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間,共辦理四場「分區議題盤點會議」,蒐集全台各地環境議題,再由籌備委員會彙整成十種類別議題,包含能源減碳、循環經濟、公害污染、棲地保育、水資源政策、海洋、動物保護以及與國土計畫、土地問題、農牧政策以及原住民環境議題。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員楊純宜表示,根據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第一項規定,開發業者應依循「諮商取得原住民族部落同意參與辦法」向部落提起諮商同意。不過近年不少開發案例都顯示出現有辦法的不足。
年度票選四大環境焦點議題:組改、海洋保育法、能源轉型、淨零目標
資深環團志工陳秉亨指出,20年前民間團體希望透過「環境資源部」的設立,解決環境政策(治水、國土保育、水土保持、生態保護)被切割的問題,但政府提出的組改草案仍依循過往組織架構「就地生根」。民間呼籲以「環境保護部」升格,才能納入水、土、林業務。
今年3月聯合國剛通過公海條約協議,2019年我國也通過海洋基本法,明定兩年內要完成訂定海洋三法(海洋保育法、海域管理法、海洋產業發展條例),然而直到今年2月才提出海洋產業發展條例草案。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陳憲政指出,全球90%的漁業有過度捕撈的問題,籲政府盡快針對海洋保育立法。
另外,由民間發起的基隆護海公投也入列焦點議題。陳憲政說,為達2050淨零排放,政府斥資數百億卻打造最多只使用20年的高碳排、過渡能源天然氣接收站,呼籲將經費挹注在再生能源發展與研究。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陳雍慧表示,我國雖然已在今年1月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但法條欠缺設定短中長期目標。他表示,碳費應為普收,只要有排碳就應該徵收,呼籲政府最慢應在2026年前課徵碳稅落實公平正義原則,達到量制價的目的。